close

展閱著心靈的一扇窗,譜寫生命裡剎那的永恆。
如光面水晶杯中的水,清澈如實的照見。
宛若地球表面的海洋,沈寂卻不死寂。

能安安靜靜的體會周遭、欣賞自然、感受時光的腳步,無論身處何處、何種處境皆可為之;能持有一種與自然共語的心靈,也是不受時間、空間與任何條件所限制的。

適時的跨過凡俗瑣事的眺望天際,擁抱並感受自然,與四時共語,師法自然的道理,自然必回饋予等量的能量。但是,前提之一,是必須有安靜感受的心,靜觀萬物的眼,以及,更重要心智不斷連結、重整與付諸行為的表現。

歷史揭示在文明草創之初,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人與自然是如何的共倚共存。雖然,文明的推移不斷更迭,但很重要的是永遠要將文明與進步,立基在人(自己)、環境與傳統的基石之上。

不需要言語,因為語言可能是干擾的一種。

不恐懼獨處,因為成長的蛻變,原本就是個人吃飯,個人飽的事。

西方藝術史中,浪漫主義法國代表畫家德拉窪(Eugene Delacroix, 1796-1863),在因政治因素入獄後,仍然,透過鐵窗繪製「廬森堡公園」。野獸主義藝術家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72歲罹患腸癌之後,隔年,發展出以刀代筆的剪貼創作。並且說到「工作,只有工作能使我忘記病痛和煩悶」。藝術的工作即是自我全面整合的表現。

在生命成長的歷程中,總難免有些身不由己的時候,例如:有病痛纏身的患者,與照顧病人的家屬;有在受限時、空間裡活動的受刑人,與必須癡癡等候的親人﹔還有許許多多為生活必須打拼的上班族,與在安親班等候家人接送的孩童…等。

如果,我們除了在意現實生活的受限環境之外,也能覺察內心渴望解放的自如感覺,讓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自由的遊走,並且,隨興、自發地,運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表現出來。那麼,我們將轉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成為生活裡的另一種發現、認識與再出發。

因為,所有的身不由己都屬一種生命裡的“意外”,不是出於自身的意願。但是,如果我們能轉換面對時的態度與心情,結果自然會隨著過程的不同,而改變。那生命裡非預期的“意外”,即可能成為探險之旅裡的“油田”。

「窗外有藍天」是我伴隨外子,多次進出醫院面對癌末醫治的心情體悟。為了儘可能如常的生活著,在心情低落、獨自守候的暗處,我總學習很安靜的展閱心靈的一扇窗,望向陽光充滿的藍天。觀察著周遭、天候與自然景象的微妙行運。以平緩我內心的恐懼、軟弱與自認:人的無能為力。

雖然,授課、醫院、住家三頭忙,但是,更清楚、貼近的聆聽、感受與表達,人最純粹的本能。一種自覺可能無法承受,被逼到無路可走時,精神自發的應對本能,結合外在自然體悟與內心覺受、探討的向生命本身探求。

當所有的已知、有形世界,都解決、安撫不了自己的心靈時﹔我們只能探討、挖掘於形而上的,無形抽象思維領域的精神資糧。也憑藉著這精神資糧,開創生命的耐力、韌度與價值。如此,步步推進,使心靈不斷提升。生活也可漸漸地運作出優質的良性循環,無論任何時、空、處境,皆可嘗試。

與所有正處生命裡“意外”既,喜歡「窗外有藍天」的朋友分享!

蓮曄 寫於仁愛醫院
2006/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tuSwan 的頭像
    LotuSwan

    LotuSwan的藝術花園

    LotuS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