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界魔法師-杜布菲

   杜布菲(Dubuffet, Jean 1901-1985)法國深具影響力與原創力的當代藝術家,在藝壇備受推崇與敬重的跨界藝術家,他所涉獵的知識領域寬廣精深,交友廣闊;藝術創作上特立獨行,屢創新頁,貫徹挑戰既定藝術,揭示出前所未見的原創,不斷地自我超越,探求藝術原創精神性與現實日常生活交融(圖一)

圖一 杜布菲 群像塔 1967年7月18日.jpg

圖一 杜布菲 群像塔 1967718 聚酯纖维 100x50x50cm

     1988 24m展示於聖日耳曼島公園 伊息慕里諾  (ile saint germain issy   les moulineaux) 政府財產

    杜布菲身兼畫家、雕塑家、公共地景藝術家,作品產量多元豐沛且著作專書。他出生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濱海的勒哈佛爾(Le Havre) 城市,父親是當地的一名酒商,家境優渥自幼成長在富裕的家庭,擁有燦爛的童年。1916年,因著對繪畫的深深著迷,起了學習畫畫的初心,利用夜間就讀於當地的藝術學院。兩年後,前往巴黎,進出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僅僅短暫六個月的學習之後,主動申請退學,決定獨立創作,原因是他覺得傳統藝術教育已死,更想觀察社會現象,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藝術洗禮(圖二)

圖二 杜布菲 杜布菲太太的肖像群像 1919年.jpg

圖二 杜布菲 杜布菲太太肖像群1919年 粉彩 灰色粉彩紙 30.8x47cm 杜布菲基金會收藏 佩里尼( Périgny-sur-Yerres)

 

    19241942年間,杜布菲在1927年經歷父親的過世,又,因為經營家中釀酒事業而中斷藝術創作。直至四十一歲時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事業而轉向藝術,不是為了想要成為藝術家,而僅僅是為著一種心嚮往之的動機。

 

創作的活水源頭與歷程

    1934年杜布菲開始投身於古文字的研究,例如: 古埃及象形文字(des hiéroglyphs égyptian) 中國象形文字(idéogrammes)或、古羅馬書寫體(des calligraphies romanes)[1]造就日後的創作走向。

    1942年末、1943年初之際,有感於孩童創作的自由,杜布菲說:「我複製孩童」[2]循序漸進的對人的形象提出令人震撼的造型。發表「城市與鄉間的玩偶」(Marionnettes de la ville et de la campagne) 系列創作(圖三)194410月杜布菲以「巴黎景觀:愉悅的生活」為題,在Drouin畫廊舉行首次個展,其大膽的塗鴉式創作,在巴黎前衛藝壇造成轟動,同時卻已引來罕見的反感。

圖三杜布菲 地鐵 1943年3月.jpg

圖三 杜布菲 地鐵 19433 油彩 畫布 162x130cm 私人收藏

    延伸出1945年杜布菲有了新的探求,開創並命名了「生率藝術」或稱「原生藝術」(l’Art Brut)[3]做研究。所有作品的形成,都是經由未受過藝術學習的人所繪,似孩童線畫般的「塗鴉」(graffiti)並深入研究社會邊緣人、囚犯、自學者或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所繪,並時時前往精神病醫院感受並蒐集作品。他曾說:「使勁帶領靈魂脫離它一般常走的途徑的窠臼」、「帶領靈魂到一個世界,這個是世界裡習慣機制不再運作,日常常規遭到打破,於是一切都會出現新意義,充滿了回音、回響、和聲,這些才是藝術作品該有的行動,腦袋會因驚嚇而震盪,像箭豬一樣被這種讓人渾身不舒服的驚嚇嚇到,全身的刺都豎了起來,精神全部作用都因而覺醒,它的所有警鐘都因而敲響」(圖四)。之後,1976 年在瑞士洛桑創立「原生藝術館」(le Musée de l'Art Brut),此舉備受藝壇肯定享有聲譽。[4]

圖四杜布菲 短脖子的母牛 1943年10月.jpg

杜布菲 短脖子的母牛 194310 油彩 畫布 92x65cm 私人收藏

    1947-1949年間,杜布菲屢次前往非洲旅行,望眼廣大無垠的金黃撒哈拉沙漠(Sahala),阿拉伯文字線性的美感與沙漠的質感,或許有所啟示,都深刻烙印。隨後延伸出1951-1960年間,杜布菲致力於自然界創作媒材的多方嘗試,尤其以石頭為主,以及,人與自然間哲思共融的創作特質。其間,從19551月至1959年近四年的時間,在法國東南部旺斯(vence)工作室創作,吸引他的不是蔚藍的海岸而是當地特有的腐植土(humus)(圖五)。自然物件的集合藝術、石版畫、拓印等「地面和土地」(Sol et Terrains) 一系列相關石材的哲理、內在精神風景詮釋的實驗性創作於焉誕生(圖六)

圖五 杜布菲被旺斯(vence)的腐植土(humus)深深吸引。.jpg

圖五 杜布菲被旺斯(vence)的腐植土(humus)深深吸引

圖六 夜月升起在幽靈.jpg

圖六 夜月升起於幽靈群(lever de lune aux fantomes ) 19514 油彩 加壓纖维板 60x73cm 私人收藏

    1961-1974年間,創作主題回到都會「巴黎-馬戲團」(Paris-Circus),登記為咒語詩「芭布之花」(La Fleur de Barbe)並意圖在創作中置入音樂性,漸次發展出所謂的形而上「嗚路波」(L’Hourloupe)系列創作。運用黑色的線條書寫為主,間以紅色、藍色相續畫粗細不等的線,輔以白色色面;畫面無限延伸沒有終點的遊走在可見(le visible)與覺察(le sensible)之間,介於「形象」與「非形象」,「它既不是這,也不是那;此外,它賦予身體模稜兩可、難以名狀」[5] (圖七)。杜布菲曾說:「繪畫較之於語言文字更為自然與直接,她更接近吶喊或是舞蹈,也正因為如此,繪畫較語言文字更易於表現出我們內心的聲音。」(圖八)

圖七 杜布菲 歡愉的智慧(le gai savoir).jpg

圖七 杜布菲 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196158 水彩 紙張 49x66cm 裝飾藝術美術館收藏 巴黎 杜布菲捐贈

圖八 杜布菲 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jpg

圖八 杜布菲 歡愉的智慧(le gai savoir)  1963731 油彩 畫布 完成於196382 150x195cm 私人收藏

    1975-1985年期間藝術的創作更是進入到爐火存青、出神入化的境界。198327日著手進行「瞄準」(Mires) (圖九)1984414日「烏有之地 (Les Non-Lieux)系列,發展出令人驚豔的作品。杜布菲也先後分別撰寫文章加以定義這兩系列的真正定義,同時,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仍著手撰寫《沒有行程的自傳》(Biographie au pas de course),且持續創作至417(圖十),杜布菲於512日離世,享年84歲。

圖九 杜布菲 瞄準 G42 1983年 4月5日.jpg

圖九 杜布菲 瞄準 G42 1983 45 壓克力 裱紙 134x200 cm 私人收藏

圖十 杜布菲 無題(最後一張素描).jpg

圖十 杜布菲 無題(最後一張素描) 1985417 蠟筆 信紙 21x13.5cm 杜布菲基金會收藏 佩里尼( Périgny-sur-Yerres)

 

創作風格

    杜布菲藝術創作有兩大特質:一,童趣般、稚趣的書寫線條,讓創作回到兒童般的自發性、不刻意的直接表現,如此的創作觸碰到現代藝術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1839 -1906)所追求的,繪畫時同時觀察主角與背景之間的相互影響,漸漸地沒有主角與背景的區別,畫面的平面感就出現了。有如兒童或自學者的書寫;其二,抽象的形式、大膽用色、逐漸簡約為紅色、藍色、白色、黑色相間,最終,以無彩色的黑白創作。以一種似孩童線畫般的「塗鴉」(graffiti)來創作,脫去既有文明、傳統的審美探索,去蕪存菁地將自己提煉到精神起源的「原始」、似「童稚」的情境來對待藝術。晚期創作中可見其拙樸的筆觸與原創的自在,但一份「厚實的質感」却佈滿畫面。                                          

    而如此的藝術風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四○年代末與五○年代初的歐洲蔚為風潮,具體來說,五○年代的法國抽象藝術分支龐雜,種類繁多,然其共通旨趣,大約可歸納為拋棄形象以及在和大自然間取得更直接溝通的欲求下,朝向繪畫元素性的探討:顏料、線條與媒材的開發。而就創作的精神而言,即以一種直率、純粹的還原自我甚或處於精神潛意識狀態下的創作處境。這般的藝術表現藝術史冠之以「非形象藝術」(l’Art Informel)稱之。而對於杜布菲個人所特有的「反藝術」(anti-art)、童稚的或訴求於心靈、原始、率真特質的隨性、即興表現,杜布菲給予命名為「生率藝術」或「原生藝術」。

    杜布菲分別於19441946年在巴黎舉行個展,而1947年更遠赴紐約推出近作,頗受好評並因此建立起個人的聲譽。同一年賣掉家傳的釀酒事業,專心創作。就此展開藝壇上不平凡的創作與藝術能量。

    對一位曾歷經過兩次的世界戰爭,而在藝術表現上能予人輕鬆、愉悅的感受,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世界和平的藝術,是杜布菲令人喜愛的原因之一。他也曾很風趣的表明:畫一張臉如同畫一只蘋果。啊!當然不是!是描寫內心輾轉的想法,若我畫耳朵,我畫聲音;若我畫雙唇,畫說話;而,牙齒,畫食物。[6]

 

「烏有之地」

    或許,在要理解「烏有之地」(Les Non-Lieux)前,我們先行了解杜布菲所思考的。他熟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1889-976) 並根據其「存在」理論,杜布菲曾說:「是甚麼賦予更多思考,海德格曾寫,是我們所還未思考的」[7]。海德格在其理論中,提出:人存在的第三種超越:空無的超越。進一步解釋:空無不僅是一邏輯的範疇,它主要是一本體論的範疇,因為否定並不是空無的基礎,空無(本體的空無)才是否定的基礎。[8]結論是海德格所認為的「存在」為「從無中產生…」[9]、「無自無」[10]的觀點。

   「烏有之地」(Les Non-Lieux)約有150(圖十一),追求意義、映像本身的絕對否定。它們的黑底是「空」的一部份,是個強光光束穿過的烏有之地。一種不規則的筆觸,跟0很像,甚至變成代表無限的8符號。「在那兒沒有物質,什麼都沒,在連續運動中,什麼都沒,唯有不代任何實體的能量運動。」這種「被活化了的虛無主義」虛無精神即是杜布菲一貫創作的活水源頭「從無中產生…」。

    在此針對「烏有之地」做些說明。這些繪畫源起自對所有物件的摒棄。存在的觀念已不再純然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應的:無非是我們思想的投射,一種因此所言衍生難以捉摸的無常變化。它歸屬於原始存在的思想。訴諸於類似的經驗或主觀的期望。本質的存在和幻想之間是沒有差異的,存在是思想引發幻想的一種標誌。面對如此對存在的疑惑我們大可高談虛無主義。但這虛無主義自身的反轉,既然它源湧自存在的原助力之上並比照所有可能的幻想,存在遂成為我們思想的分泌物。這些繪畫建構自鍛鍊思想參照存在物件,藉自發幻想取代成規存在的習作。繪畫必將拋棄自身源自無可改變現況的無常所獨有的感受,練習去做無常的存在以替代無常本身,練習在易變和從未有過的假設空間裡做自身的移動,鍛鍊運用自身自發的能力,而這正是繪畫喜愛的支點,學習藉助於虛幻的,創造一處可以行走於上的土壤。繪畫學習在任何不同層次存在上的移動,以及,感受自身的舒適,在此,存在是不確定的,發光和熄滅,所賴某種程度的潛力,以及品味,沉睡或清醒。存在和思想無非是一體的。[11]

圖十一 杜布菲 意識形態(Idéoplasme).jpg

圖十一 杜布菲 意識形態(Idéoplasme) XI(L15) 1984 105日壓克力 裱紙  100x67cm杜布菲基金會收藏 佩里尼(Périgny-sur-Yerres)

 

這個世界比我們所想的來得美

    杜布菲在其著作中曾說:「我的作品述說著,這個世界比我們所想的來得美;也告訴我們不要帶著成見觀看,要像兒童。」藝術的領域是不應設限的,應無預期出現在沒有等待中的驚喜。[12]任何一個念頭都可能是成見(圖十二)。作品中布滿著「不高、不低、不右、不左」,邊界、空間與時間的界線就這麼變得模糊了。但卻滿佈藝術家哲思的運行,充滿活力又賦有生機的線條,高彩度溫暖的色彩與童稚般的人形,都是杜布菲藝術所特有的。

    若您想近距離深度的認識這位〈藝界魔法師-杜布菲〉,何妨前往親臨由藝術家本人於1973年所成立的基金會「杜布菲基金會」[13](Foundation Dubuffet) 沉浸其中。(王蓮曄 撰)

圖十二 杜布菲 杜布菲自畫像Π.jpg

圖十二 杜布菲 杜布菲自畫像Π 19661130 黑色、藍色和紅色馬克筆 紙張 25x17.5cm 杜布菲基金會收藏 佩里尼(Périgny-sur-Yerres)

 

 

[1] Paquet, Marcel (1993): Jean Dubuffet, p.246.

[2] Les enfants me copient; Pierre, José (1985): Introduction à la Peinture, p.115.

[3] brut這個字在法文意指,天然未經烹調的天然食材,特別是肉類。在此,為杜布菲所命名的l’Art Brut所援用,指未受藝術教育所雕琢的原創。

[4] Millet, Catherine(1997):L’art contemporain, pp.112-113.

[5] Ce n’est ni l’un ni l’autre; cela part ailleurs, donne corps à l’équivoque, à l’innommable.Paquet, Marcel (1993): Jean Dubuffet, p.176.

[6] Pierre, José (1985): Introduction à la Peinture, p.115.

[7] Ce qui donne le plus à penser, écrit Heidegger, est que nous ne pensons pas encore.Paquet, Marcel (1993): Jean Dubuffet, p.242.

[8] Bochenski, I. M.波亨斯基著;郭博文譯(1996):當代歐洲哲學(Contemporary European Philosophy) P.130.

[9] Ibid.,ex nihilo omme ens qua ens fitP.130.

[10] Ibid.,das Nichts selbst nichtetp.130.

[11] 譯自杜布菲1985419日寫給Arnold Glimcher的信件。Peyrelevade, Jean (1991), p.216.

[12] l’Art ne doit pas se faire annoncer; il doit surgir où on ne l’attend pas, par surprise.

[13] 杜布菲基金會https://www.dubuffetfondation.com/oeuvre.php?menu=31&lang=fr

參考書目

Dubuffet, Jean (1985): Non-Lieux,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Foundation Jean Dubuffet, Paris.

Federick, Hartt (1989): Art, Harry N. Abrams, Inc. New York.

Millet, Catherine (1997): L’art contemporain, Dominos Flammarion, France.

Paquet, Marcel (1993): Jean Dubuffet, ADAGP, Paris.

Peyrelevade, Jean (1991): Jean Dubuffet, les dernières années, ADAGP, Paris.

Pierre, José (1985): Introduction à la Peinture, Somogy, Paris.

Bochenski, I. M.波亨斯基著;郭博文譯 (1996):當代歐洲哲學(Contemporary European Philosophy), 協志工業叢書(社會五六), 台北.

 

工具書

Langmuir, Erika and Lynton, Norbert (2000): The Yale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

    Yale Nota Bene, London.

《巴黎視野》第64期 201311.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巴黎視野》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tuSwan 的頭像
    LotuSwan

    LotuSwan的藝術花園

    LotuS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