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蒙馬特區藝壇母子檔
—瓦拉棟(Suzanne Valadon, 1865-1938)、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 1883-1955)
王蓮曄 (Lien-Yeh,wang)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退休
前言
提起巴黎,大家都會以全世界最美與浪漫的城市來形容。筆者所走過的一些歐洲城市,我認同。但深深體悟到,最具價值的巴黎,可能是他全面性的水準都很高。表現在生活的精緻與精神的豐富。巴黎市區的建築、紀念碑,雕像紀錄了法蘭西文化的歷史,人文藝術家自然地融入生活。
左起圖一:夜裡子時整點鐵塔頂光束;圖二:蒙馬特一景;圖三:蒙馬特博物館入口。 |
蒙馬特區位於法國北邊,塞納河右岸巴黎第十八區的一座有130公尺高的丘陵地,白天站在居高臨下的白色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階梯前,可以俯看整個巴黎市容,遙望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而在夜裡子時整點鐵塔頂旋轉的光束也會照到她(圖一)。當然,從龐畢度中心透明的扶手梯循梯而上,蒙馬特區耀眼的聖心堂更令人嚮往。
蒙馬特一帶(圖二),因為是山丘,上下坡街道、階梯與建築景象都很獨特,有別於巴黎市中心的輻射狀規劃。附近文化多元、消費低廉,也有許多小巧便宜發跡較早的專業批發店家,就連空氣都很特別。為此,深受不是很富裕的藝術家或初到巴黎外來住民的喜愛,形成蒙馬特文化,其中傳統餐廳、小酒館、精巧商店,街頭藝人聚集於此,都吸引光觀客前來朝聖也是一種景觀。
著名場所,包含有著白色圓頂,結合羅馬拱頂及拜占庭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形式,天主教的聖心堂、聖伯多祿堂(L'église Saint-Pierre)、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皮加勒廣場(Place Pigalle)、紅磨坊(Moulin Rouge)、狡兔酒吧(Le lapin agile)、洗衣舫(Le bateau- avoir)和愛牆(le mur des je t'aime),以及,多位藝術家的故居,達利美術館(Espace Montmartre)、蒙馬特博物館(Musée de Montmartre)(圖三)增添藝術氣息。
瓦拉棟
瓦拉棟(Suzanne Valadon, 1865-1938)為法國女畫家,出生在法國加爾唐普河畔貝西內市鎮(Bessines-sur-Gartempe),五歲時隨同母親來到巴黎之都有著波希米亞風(bohémien)1的蒙馬特區,自幼家境清寒由母親一人扶養。年輕時,她先是巴黎裁縫師的學徒、馬戲團「黑貓」(Le Chat Noir)歌舞團(圖四)表演的知名舞者,1880年15歲時,因一場排練空中飛人技能表演時,不慎墜落造成背部受傷;之後三年間,她轉業從事模特兒工作,並成為蒙馬特藝術圈中最時尚耀眼的名模;直至懷了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 1883-1955)(圖五),日漸淡出社交圈投入創作,直至最後被藝壇所認可,成為一位著名的巴黎畫派(L’école de Paris)成員。
至今,在後印象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中,留下許多她的容貌與身影。例如:畫家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等。漸漸地,接觸藝術久了,瓦拉棟在藝術家們的鼓勵下,開始摸索素描與繪畫。更令人興奮的是在她29歲(1894年)時,很幸運地,瓦拉棟成為第一位被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錄取的女學生,並在同年舉辦素描展,展開她另類的藝術旅程。1909年開始認真地創作油畫,直至1938年4月7日在畫架前突發中風不治,享年72歲。
圖四:1896年蒙馬特藝術社區黑貓夜總會巡迴演出的宣傳海報。黑貓轉身 路易‧魯道夫‧沙利斯(Tournée du Chat Noir de Rodolphe Salis),特奧菲爾‧斯坦倫(Theophile Steinlen, 1859–1923)所設計。目前收藏於紐澤西州立大學。 |
圖五:年少時的尤特里羅和母親瓦拉棟 攝於1895年。 |
瓦拉棟的創作風格相融古典的輪廓線條與現代大膽的用色,創作直接、率性,全憑藉直觀的描繪;以強勁有力的色彩描繪人像與靜物畫,獨樹一格且受到注目。同時,偶而與兒子尤特里羅舉辦聯展。
瓦拉棟 自畫像 (18歲身懷尤特里羅的自畫像) 1883年 粉彩畫
尤特里羅
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 1883-1955)是少數土生土長,出生在巴黎蒙馬特的法國畫家,是瓦拉棟18歲時所生下的私生子,他由外婆撫養長大。這也使得生性孤獨、個性敏感的他,在1901-1910年期間,屢次出入精神病院並接受宗教的救贖儀式(un rite propitiatoire de la sagesse),解決逐漸陷入酒精所導致他的許多疾病。例如:暴力、癡呆。因此,在學業上也受到影響。正值青春年少盛時的尤特里羅,身為媽媽的瓦拉棟不僅心疼自己的兒子,也看到兒子的藝術天賦,就開始親自教導他畫畫,嘗試讓他遠離酗酒並敦促鼓勵他好好學習繪畫。尤特里羅自幼非常愛母親,佩服她,總覺得媽媽是最棒的。
所幸,尤特里羅在27歲時,認識與他年紀相仿,亦師亦友的法國畫家昆澤(Alphonse Quizet, 1885-1955),自此,傳奇性地改變了他的一生,展開規律的創作,也造就了他的藝術家生涯,日後並可藉此謀生。讓我們可以欣賞到尤特里羅看似平易近人,却是用靈魂所創作的作品。
據文獻記載尤特里羅在1901-1910年精神病院期間,所創作的題材,多數為船難遇險失事的作品,可惜筆者目前完全找不到相關作品。被大家所孰悉的創作階段是1910-1916的「白色時期」,創作習慣使用白色,大量塗抹鋅白,偶而添加石膏增加畫面肌理厚實度,這時期的創作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且建立起特色的風格;但在後來10年的作品中,色彩如泉湧般慢慢地凱旋出現畫筆下,藝術史學者以「皮諾士的勝利」(Victoire à la Pyrrhus) 讚譽這階段。創作題材,一直就地以蒙馬特住家附近有著深深消失點的街景、建築、磨舫或聖心堂為主,藉由感性直覺地樸實筆調描繪。1909首次展出創作,1913年繼續舉辦個展,漸被藝壇所認可。45歲時(1928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法國榮譽軍團十字勳章(National Or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與母親同壽,享年72歲。
尤特里羅 白遼士的房子和亨利四世狩獵小屋 1909年 油畫 21 1/4 x 28 3/4“ 安大略藝術畫廊 多倫多 加拿大
若您有機會踏上巴黎,邀請您將蒙馬特區列入重要景點。花一天的時間,漫步蒙馬特,走在藝術家曾走過的路,踏上藝術家曾經踏過的石階,細品微風間的空氣,就算您不小心走到死胡同需折返都值得。或許,在不經意的角落邂逅藝術家,踩到調色盤、撿到畫筆,終會譜上時光隧道中的深刻記憶。
(本文作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素描組結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退休;本文圖一至圖三為作者拍攝。)
------------------------------------------------------------------------------------------
註釋:
此處的波希米亞風意指任何你可以便宜地生活與工作,而且行事不落傳統的地方;一處能達到心靈自由的社區。19世紀與20世紀初在許多城市中都有興起過波希米亞社區:德國慕尼黑的施瓦賓區(Schwabing)、法國巴黎的蒙馬特區(Mo ntmartre)和蒙巴那斯區(Montparnasse)…。
留言列表